豆庐艺踪

天衡轶事 丨 战胜病魔得康复 奥运前夕刻巨印(二)

读而思

艺以新为贵。不必为恋于守旧的成功者欢呼,应该为勇于出新的失败者鼓掌,因为艺术的新曙光总在这一方。 ——韩天衡

《中国篆刻大辞典》是被列入上海市“十五”规划的重点图书,可以讲是集聚了千年印坛之精华,融会了当代印学之大成,因而被称为中国印学的百科全书,代表了当代印学研究的最高成果。 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学术属性来看,印学并不是一门显学,它似乎远离显赫的功名和丰厚的利禄。然而,方寸印间,气象万千;枣粟之地,学问精邃,因而印学又是一门绝学。 韩天衡正是以虔诚的印学情结和执著的事业精神乐此不疲、无怨无悔地涉足于此,并和数位当代中青年印学精英一起荜路蓝缕、殚精竭虑,历时15个春秋编撰著述, 尔后由韩天衡对近三百万字的篇幅进行统稿调整,可谓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从而填补了中国印学史上的又一空白。

体制宏大、词目博约。《中国篆刻大辞典》全书分为名词术语、印人、印谱、论著、名印、流派社团报刊、印材、器具八大类,共达八千二百多条词目,配有印人肖像、书影、印蜕、印纽、 印石、碑帖、拓片等图例,共计一千九百余幅。融史料、谱系、考证、鉴赏、品评、技艺、材质等为一炉,涵盖了印学的各个门类和分支,囊括了篆刻的主体系统和流派。既有学术性、艺术性、 权威性,亦有技法性,实用性和收藏性。仅名词术语的设立就详实具体、分门别类,从印体印制印式到印别印纽印文,从字法章法刀法到印格印款印品等,条理清晰、简明扼要。既引经据典, 又客观评述,意在金针度人。

探幽抉微,拾遗补缺。《中国篆刻大辞典》以宏观性的审视,追根溯源于浩瀚悠久的印学之海。又以微观性的考查,登堂人奥地查究纷繁复杂的印艺之苑。特别可贵的是韩天衡在编撰方针上, 强调力争从第一手资料来查证评述,力戒翻录传抄、以讹传讹、谬种流传。如清初周亮工的《印人传》又称《赖古堂别集印人传》,流传甚广,但历代版本差错遗漏甚多。后经韩天衡的深入查考后才破译此谜, 原来在乾隆时周著曾作为禁书而毁之。嘉道年解禁后,再版书大都根据删削篡改本翻刻,故而面目全非。经多方寻觅,韩天衡总算在天津图书馆查到了康熙年原版本,这才正本清源。另外,如汉魏关中侯金印, 北宋石质印窠,清吴让之竹根四面印“师慎轩”等大批实物,也是首次披露于世。

表述精当,释义准确。辞典的表述形态主要是词条,但却要以严谨的态度、负责的精神来逐字逐句地撰写,达到言简意赅、以一当十的辞典语境效应。《中国篆刻大辞典》正是充分体现了这一宗旨, 如明周应愿的《印说》一书,颇有学术内蕴与理论深度,以史学、美学、文学等多角度阐述印艺,立论精湛、见解独到、文辞典雅,故广为传阅,后衍化为赵宦光的《篆学指南》及杨士修的《印说删》。 经过此番脉络传承的梳理和甄别,使后人了解了三本印学著作的渊源关系。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篆刻大辞典》的编撰,在主体思想上体现了一种先进的人文精神,即在尊重前人、精研传统的同时,又能不囿旧说、阐发新义,从而折射出了鲜明的当代意识。

摘编自王琪森《金石书画铸春秋——韩天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