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准备为当代著名诗人、书画鉴定家、书画家谢稚柳先生出本书法集,谢老本身也有这个心愿,他驰笔泼墨了一辈子,还没有出过一本书法专集。但谢老平时颇慷慨, 从壮年之作到暮年精品大多散落在亲友、学生中,他感到有些为难,后经大家努力,总算收集而成。6月下旬,年迈的谢老因身体不适住在医院,韩天衡去看望先生,谢老坐在病床的沙发上, 尽管人有些清瘦,但精神状态尚好,他对韩天衡说:“我要出本书法集,序就请你劳驾了。”“谢老,由我来为您的书法集写序,合适吗?”韩天衡觉得自己是谢老的学生,由他来写恐不妥。 谢老听后,却挥了挥手,用肯定的语气讲:“这个序也只有请你来捉刀了。”
从谢老处领命后,因一时找不到角度,两个星期过去了,韩天衡依然没有动笔。此时,书画出版社的一个编辑来韩天衡处小坐,谈到谢老看了《谢稚柳书法集》的清样后,提笔把“法”字圈掉了, 改成了《谢稚柳书集》。敏感的韩天衡一听,马上讲:“好了,角度有了,文章出来了。”古代“书法”这一词汇出来得很晚,汉魏唐宋大都用“书”而不用“书法”,指的就是纯书境界, 也即是老子所讲的“道,可道,非常道”。明以后,“书法”一词才作常规用。谢老崇尚唐、宋,且不使世人误以为“法”为技法之“法”,所以将“法”字圈掉了,这是返璞归真,道法自然,无法自法为最高之法。 韩天衡记得“文革”后期,谢老从牛棚出来后,曾将唐张旭的《古诗四帖》精心地用响拓法钩摹一通,并借给韩天衡临习了几个月,堪称是下真迹一等得珍品。《古诗四帖》促使谢老书风为之一变, 从而使谢老的书法豪放潇洒而格高韵清,笔墨恣肆而意境丰逸,线条畅达而气势郁勃,深得“韵胜”、“度高”之晋唐神采。因此,韩天衡在序中谈了书法领域里的两条路线追求,一条高格调, 追求艺术观念、意境、情操。另一条老是拿“法”摆在第一位。
技巧不是不要,而是观念、意境、情操更重要。东汉大书家蔡邕就在《笔论》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书者,散也。欲书见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而南朝大书家王僧重在经典的《笔意赞》中就认为:“书之妙道, 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韩天衡就以谢老去掉“法”字说起,讲了谢老的笔墨追求,写了两千多字。
摘编自王琪森《金石书画铸春秋——韩天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