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庐艺踪

天衡轶事 丨 借画索画起风波 百年吞吐刻寿印(七)

读而思

变法创新不仅是一个理论的命题,而且是要以实践为归宿。 ——韩天衡

1994年2月28日,在海外游历五年的艺术大师刘海粟与夫人夏伊乔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上海。此时,虹桥路上一座金字塔形、玻璃结构的刘海粟纪念馆已峻立在春阳中。 3月16日,虹桥宾馆气派的嘉庆堂中装点得五彩缤纷、春意盎然,一只只造型优美的花篮绽开喜庆的笑脸,欢迎来自海内外的六百多位各界嘉宾。海老坐着轮椅,身穿大红的羊毛衫, 外套笔挺的西服,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地接受大家对他百岁华诞的庆贺。韩天衡的心情也格外激动。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是海老热情地肯定其篆刻上的变法,并致信邀请他为其治印。 海老虽为当代画坛泰斗,但对年轻人从不摆架子,他知道韩天衡爱吃鸭子,每次请他吃饭,都点了鸭子,他到海老的画斋去,看到有一桌子的印章,就对海老说:“你有一台子图章,还要叫我刻?” 海老笑着说:“你别看我有一台子印章,都是‘软脚蟹’,不来噻(沪语,意谓:不怎么样),所以要请侬刻。”韩天衡作为受恩于海老的后辈,又是画院的领导,自然参加筹备、操办了海老百岁华诞庆典, 从中使他感悟到了海老那种不屈不挠的创造意识和开拓精神。嘉庆堂左右两面的大屏幕上,正放映着海老的历年代表作和江泽民同志参观他“十上黄山画展”的录像。海老的百年华诞,展示的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 奋斗者的人生是美丽的,创造者的岁月是辉煌的。一百支红烛点亮了,把整个寿堂映照得红光万丈,“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想起来了,这是对生命的讴歌,也是对创造的赞美。

海老百岁寿庆后的6月,即嘱韩天衡镌刻二印:“百年吞吐”、“真手不坏”。并对韩天衡说:“此为一百岁后的用印,非君莫属。”作为一名世纪老人,海老的百年真是风云激荡,可谓之“吞吐”,海老晚年因高血压而中风过, 右手有一阶段不好使,后经治疗和锻炼,终于恢复。因此他要向艺人告知“真手不坏”,他还能健笔凌云。由于是为海老刻印,韩天衡需要反复构思。同时也由于画院内事务繁多,因此,两方印搁了一个多月未刻。 后来全国政协要出一本画册,向上海征稿的有刘海粟、谢稚柳、沈柔坚、吴青霞和韩天衡。海老很睿智,他写好一张书法后,对征稿者讲图章到韩天衡那儿盖。以此来催促韩天衡快些动刀。两方印精心刻好了, 韩天衡送到海老处,海老很高兴。但遗憾的是8月7日,海老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韩天衡的这两方印,可以讲是伴随着海老走完了最后的艺术人生。

7月仲夏,程十发先生要出火型画集,请韩天衡为其撰文。从上世纪70年代初与发老相识,这二十多年的交往,使韩天衡对发老的人品艺德颇为敬佩而了解,于是他费时一个多月,完成了2万多字的长篇论文《巨匠——程十发》。 当发老看着厚厚的一叠文稿,向韩天衡表示感谢时,韩天衡充满感情地讲:“发老,当初我开展览,请您写文章,您很鼓励我,还谈了三个不及我。如今我通过写此篇文章,您知道我有多少个不及您?”,“那你讲有多少?” 发老笑着问。“挺多的,有97个。”发老听后马上接口道:“你真不容易,能总结出97个。”韩天衡与发老的感情是很深的,在发老总是“天衡兄,天衡兄”的亲切称呼中,使韩天衡感受到了一位艺术大师的人间温情和平等精神。

摘编自王琪森《金石书画铸春秋——韩天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