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庐艺踪

天衡轶事 丨 借画索画起风波 百年吞吐刻寿印(一)

读而思

真理会越辩越明,而我一生攻艺唯求世间真情,真情不能明白于人而能自明,是毋须与人千辩百解的。 ——韩天衡

实际上从1991年万象更新的新春开始,韩天衡就一直忙于个人艺展的创作准备。自在南洋新加坡、中国天津成功举办个人艺展后,国内外艺界画廊邀请韩天衡办展甚多。 经过认真考虑和具体选择后,韩天衡决定应香港同福画廊之邀赴香港办展。香港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画廊艺展的运作颇为规范,而且韩天衡在这里也有一定的影响及一批艺友, 在维多利亚湾畔办展,可以内联外拓。为此,他对本次展览的书画印作品构成、内容形式、布展方法等作了全面的考虑。

碧蓝的海水映衬着秀美的紫荆花,这正是香港一年中最美丽的仲春时节。4月12日,由同福画廊举办的“韩天衡书画篆刻展”在香港大会堂揭开了帷幕,8 0只花篮把整个艺展布置得飞红流翠, 香港艺界前辈、同道及观众云集,场面相当热烈而欢快。香港无线电视台实播了开幕式盛况。整个展览为期五天,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已年届七十五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著名画家饶宗颐亲赴展览致贺并与韩天衡合影留念。中外报刊杂志发表了约六十篇报道、评介文章,称韩天衡的书画篆刻“开创了新古典主义路向”,“具有很高的收藏潜质”。 香港艺术馆亦正式收藏了韩天衡的国画作品。画展的最后一天是4月1 6日,闭展后,发现一画被窃,亦算是一小花絮。

韩天衡在上世纪90年代初推出的这三次展览:新加坡展、天津展、香港展,标志着他已从一位印人成功转型为书、画、印全能的艺术家,并以自己独特鲜明的风格取向和卓尔不群的表现形态亮相于当代艺苑, 并在创造能量、艺术高度及美学境界上展示了大家的风范与气魄,从而为海内外艺界所瞩目,他的书画篆刻也开始进入了知名的画廊和国际性的拍卖行,一些海内外著名的美术家、 收藏家也开始将韩天衡作为研究、评论的代表性人物。

韩印以篆籀的笔画作印面化的构造,使线条在方寸印面问灵动婉约、疏密穿插、纯任自然。韩印的章法既有外在的“威势”,又有内在的“仪态”,注重于印面空间的造型性, 折射出具有现代感的结构思想,敢于大开大阖,恣肆跌宕。解读韩印的章法,可以引用哲学命题:二律背反与双向同构,奇崛而不怪诞,豪放而不粗野,精湛而不做作, 睿智而不油污.浪漫而不靡糜。韩印刀法的特性就是不单纯地表现“笔意形态”,而是能动地展现“形质神韵”,气淳势酣,雄姿英发,凸显篆刻美学的本质属性“金石气”。

摘编自王琪森《金石书画铸春秋——韩天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