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最是一年春好处”的时节,韩天衡学生九十多人在上海举办“韩天衡五十寿庆”,韩天衡在致词中感谢弟子们的盛情与美意,并愿与各位弟子共勉, 同为振兴当代篆刻艺术而努力开拓创新。后出《百乐斋同门印汇》,系韩门弟子为其庆寿而刻印所集印谱,收韩天衡印作十二方,门生七十九人, 按入门先后次序排列,每人一项,印作一至五方,间附边款,共计二百二十四方。弟子印文大多为寿同金石,尊师重道之意。前有韩天衡近影, 朱屺瞻题签,谢稚柳、程十发、方去疾题词,苏渊雷作小序:“其及门诸子,类皆业有专精,各深造诣。在各重大评展中,曾获特奖、金奖者, 实繁有徒。印谱所列异文多采。既禀师承,亦饶修改,显示百乐同门之风格;兼收并蓄,继承创新,极尽布白分朱之能事。"
韩天衡自1986年在新加坡举办个展后,他的金石书画作品颇受狮城艺界及收藏界的青睐。1989年底,韩天衡应邀与夫人应丽华再抵狮城, 举办书画展与讲学,并在那里与当地华人一道共同聆听1990年的元旦钟声,沉浸在南洋辞旧迎新的欢庆之中,感受了浓郁的华夏人文情韵。
对于此次展览,韩天衡作了认真的创作准备及展览的主题策划,定名为“韩天衡新古典书画印展览”,前由谢稚柳题词“格古韵新”, 程十发题词“探幽索微,濯古来新”,朱屺瞻题写展名。由新加坡著名的豪珍画廊主办。由于作品精彩、内容丰富、风格鲜明, 颇有传统意韵和时代精神的融会变通,因而深获好评。
在新加坡展览取得圆满成功后,韩天衡又在“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时节,应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之邀,赴津举办了“韩天衡书画篆刻展”, 这是韩天衡在国内举办的一次大规模个人展览,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关注与艺术反响。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天津电视台均在新闻联播中介绍, 《天津日报》发表了整版书画印作品。观众踊跃,后应馆方要求,延长17天,据馆方统计参观人数创历年最高纪录。
韩天衡在天津,北京相熟的一些老先生也投来了热情的目光,书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亲自书写了“金铁烟云”四个大字相赠。“金铁”是指韩天衡的金石铁笔, “烟云”是比喻韩天衡的篆刻书画浑朴生动而又内蕴丰富。可见李老是费了一番心思的。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也写了一张祝贺辞寄给韩天衡,当时韩天衡已到天津, 挂号信被退了回去,徐老又在挂号信外面再套了一只挂号信封,直接寄到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正好在韩天衡开幕前夕收到。捧读贺辞,韩天衡深感在老先生的厚望中寄托的是老一辈艺术家的期望。
“韩天衡书画篆刻展”在天津的举行,从韩天衡个人的从艺历程上来讲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代表着从2 0世纪9 0年代开始,韩天衡的绘画与其书法、篆刻一样,已形成了成熟的创作形态和鲜明的个体风格, 并最终构成了韩氏艺术总体表现系统。韩天衡在自己生命的壮年就已开拓出了一片崭新的疆域,显示了其艺术的巨大的包容性、变通性和再造性,从而大大缩短了这种艺术登攀的岁月历程。 其外因力及内驱力是什么?其个人的智能结构和艺术创造才能又是怎样的一种系统?应当讲这是“韩天衡现象”中最值得研究的。
摘编自王琪森《金石书画铸春秋——韩天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