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庐艺踪

天衡轶事丨 狮城相留被婉拒 收藏发老抽象画(九)

读而思

孔夫子主张述而不作,吾则力求作而不辩。 ——韩天衡

日本北陆书道院理事长青柳志郎与韩天衡是艺友,这一年,青柳志郎邀请韩天衡与夫人应丽华访问日本,并举办了“韩天衡·青柳志郎书画篆刻展", 出版了一本作品集,青柳志郎主要是展出书法,而韩天衡却书、画、印三艺并举,展示了韩天衡全面的才艺。令日本书画篆刻界相当叹服。

韩天衡在完成了《历代印学论文选》、《中国印学年表》两书,及几篇重要的篆刻学术论文后,开始着手筹备编辑大型篆刻工具书《中国篆刻大辞典》。 这一年他和印学家柴子英开始共同筹划,并拟全书结构、篇幅及条目,字数将逾两百多万。柴子英上世纪40年代师从邓散木,专志于印史研究。 曾于张鲁庵处遍读其收藏的大量印谱、印学专著及相关史料、古印、明清流派印等,勤于考证,悉心收集史料,于明清印人印事非常熟悉。韩天衡与其合作,是颇为理想的学术伙伴。

韩天衡在这一年被聘为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参加“全国首届篆刻作品展”,并任评委,撰写了《印论五题——全国首届篆刻作品展内外谈》,就继承传统与刻意出新, 多向吸收与单向借鉴,书艺与刻字的准确与形的夸张,技巧与意境等五个方面作了客观而公正的评说。

著名书画篆刻家王个簃先生在这一年辞世,追悼会在龙华殡仪馆举行。韩天衡不顾雨暴风大,爬上爬下地挂挽联。个老的家人都非常感动。韩天衡却真诚地讲:“应该的,平时个老对我多有帮助, 我做这点小事算不了什么。”韩天衡曾说:“没有那么多老前辈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鸡蛋可以孵小鸡,但没有温度、适当的条件,是孵不出小鸡的,今天不臭明天臭,今年不臭明年臭, 臭掉为止。”“文革”中有人问韩天衡,你艺术上的成就怎么划分功劳的?当时都喊一切功劳归于党。韩天衡认为这句话不科学、不辩证。他不喜欢唱高调,不喜欢跟极左路线走, 经常大胆发表不同意见。韩天衡提出了“四一二与二论”,即四分之一归功于党,四分之一归功于师友的关怀帮助,四分之一归功于自己的刻苦努力,还有四分之一归功于家人的支持。

子日:“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是生命的成熟期,也是人生的华彩乐意。1989年,韩天衡正好进入知天命之年。春秋鼎盛,精进不息。这一年,韩天衡的国画被香港拍卖行列入“中国名画拍卖”, 这也标志着他的作品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摘编自王琪森《金石书画铸春秋——韩天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