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庐艺踪

天衡轶事丨 狮城相留被婉拒 收藏发老抽象画(一)

读而思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可是它比起一生中能产生的创造性灵感,就又显得无限大,而苍白地漫长了。 ——韩天衡

1984年是西泠印社成立八十五周年庆典,韩天衡受命编订的《历代印学论文选》(上、下)由西泠印社正式出版了。 韩天衡的老师谢稚柳先生在《序》中评此书为:“钩陈揽玄,多有未闻之见者,兼之孜孜校勘,辨析舛讹,考释题端,得七十万言, 既赡且精,诚为古今印学丛书之大观。”该书共分为四编,一编为印学论著,收唐代至民国印学论文、论著计四十四家,五十部。 上自李阳冰《论篆》,下至马衡《谈刻印》;二编为印谱序记,收南宋至民国印谱序跋题记,计一百零八部,二百三十六篇。 上自王俅《啸堂集古录》,下迄方约《晚清四大家印谱》;三编为印章款识,收明、清印人印章边跋中论述印学之文字,计十八家, 五百二十二则,上自汪关,下迄王国维;四编为论印诗词,计六十二家,二百四十九首,上自唐代皮日休《和陆鲁望印囊》, 下迄丁仁《题明清名人刻印汇存》。体例清晰,资料翔实,考订严谨,资料多有罕见者。

每篇文字前有编者导语、作者传略。该书的出版,既是对中国古典印论的系统梳理与总结,又为当代印学研究提供了完整的资料库和学术源。 诚如学者钱定一先生在该书的《序二》中所言:“预卜斯编一出,顿使学者一广见闻,研讨称便;由此可进窥印学之渊源,深究篆刻之堂奥,其裨益后学,岂浅鲜哉!”

西泠印社每年均有春季、秋季两次雅集,印社的八十五周年大庆也决定放在秋季雅集时举行。除了篆刻展览外,还要举行印学研讨会。 韩天衡应印社学术部之约,撰写了一篇一万六千字的《明末清初篆刻流派印评析》的论文,当时正值酷暑,韩天衡家中又没有空调,写得是汗流浃背, 汗水经常把稿纸都打湿了。八十五周年社庆时,韩天衡到杭州,先遇到了沙孟海先生的高足祝遂之,他说:“沙老讲韩天衡这次写了篇很好的文章,要我好好读读。” 后来开会时,韩天衡遇到了社长沙老,沙老高兴地对韩天衡说:“你写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看了你的这篇文章,我沿着你的思路也写了一篇。”

1985年樱花盛开的时节,韩天衡第二次出访日本,作篆刻书法艺术交流,韩氏印风及书画,颇受东瀛民众推崇及艺界青睐,也进一步扩大了韩天衡在日本书法篆刻界的影响, 况且在这之前,他已先后为梅舒适、青柳志郎、小坂奇石等日本书法篆刻界名流大家刻印,确立了他的印艺地位。

摘编自王琪森《金石书画铸春秋——韩天衡》